|
![]() |
摘要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早期的绘画教育不但能够提高一代人的文化素质,对他们以后的劳动素质也有积极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研究学前儿童在绘画学习和创造中的发展特点,了解绘画活动对学前儿童来说是一种实践,需要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懂得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教学方法要得当,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
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绘画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给予必要的技能和方法上的指导与帮助,启迪幼儿的智慧,触发幼儿进行有创意的表现活动。教师要掌握儿童绘画心理,以改进教学方法,懂得儿童的老师,才能教出“会绘画”的儿童。
关键词:绘画 学前儿童 发展特点 原则 正确指导
绘画是儿童的潜在能力。美术活动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为幼儿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认识,抒发情感提供更多的机会。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儿童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因此说它是公民的素质教育。让儿童画画只是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活动的手段,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陶冶美的人格。
但是,以前我们对幼儿美术创造中的心理因素理解得比较单一,没有掌握其中的所有变量,影响了教育工作者对幼儿美术创造过程的全面把握,造成预想、努力与教育结果不一致。如何把握学前儿童美术绘画活动呢?首先,要明确学前儿童美术绘画进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次,要搞清这些因素都是些什么,各因素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育措施。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之后,才能正确把握学前儿童美术绘画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正确设计学前儿童美术绘画活动中的重难点,正确引导学前儿童进行美术绘画等活动。
只有这样,学前儿童美术绘画教育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一、学前儿童美术创造的发展特点
从对学前儿童绘画作品的大量研究中发现,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有三个较大的飞跃。我们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形象期”。严格来说,个体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从形象期开始,涂鸦期是一个萌芽时期,象征期是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一个过渡。掌握这种发展的来龙去脉,能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美术创造的各种特征在发展中的意义。
(一)涂鸦期
一般地,两三岁的幼儿都爱拿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比如蜡笔、铅笔等,在能留下痕迹的平面材料,如:纸、书等上面,又涂又划,当他们看到自己划出的线条时,会感到高兴和满意,这就是涂鸦现象。
涂鸦期的突出特点就是幼儿没有绘画构思和目的,以游戏的形式随意进行划线活动。划出的线条轻淡、零乱,不成形,不代表任何事物,只是出于对涂划动作和涂划出的各种线条的兴趣。所以,若问幼儿在画什么,他们回答不上来,或者说:“我不知道。”
(二)象征期
象征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大约在3岁左右,幼儿开始产生表现的意图,能有所掌握的极简单的图形和线条将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由于这时使用的形状有限,类似的形状在每个幼儿的作品中或同一个幼儿的不同作品中可能代表着极不相同的事物。幼儿这一时期的造型常常是一形多义。成人有时仅凭作品难以确定幼儿画的是什么,而幼儿能明确地告诉你他画的是什么。这一时期的幼儿在画画时常常会边画边自言自语,饶有兴味地讲述他画的东西。
(二)形象期
1、学前初期后段也就是小班第二学期,逐渐地,在老师的教育下,通过多次绘画练习,不少孩子能做到不仅在动手绘画之前能有个简单构思,而且在绘画过程中坚持原设想的内容不变。那种第一学期涂着涂着才想起要画什么或画着画着又变花样的现象大大减少。
2、学前中期大致相当于中班时期,此时,幼儿构思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能够做到在整个绘画过程中较少地受他人及环境影响。有始有终地将画画完。
3、学前末期是指一般到中班末期和大班时,幼儿绘画的构思就比较稳定了。他已能在动手之前想好要画的主题,然后按照主题去画或做。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在绘画之前会告诉老师他要画什么,而且会一直照所说的去画,画完后,能清楚完整地讲出他的想法和他画每样东西的理由。
三、学前儿童绘画的原则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原则是根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美术活动本身的特性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幼儿美术绘画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绘画活动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兴趣原则、审美原则、发展原则、创造原则、实践原则。
(一)兴趣原则
兴趣原则是指绘画活动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都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让
幼儿体会到活动的快乐。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尤其如此。幼儿的绘画活动,首先是由他们对绘画的学习兴趣所支配的,有了兴趣,才有从事美术活动的愿望,才能够较长时间认真得观察、动脑、绘画和塑造。教师必须运用兴趣原则,使绘画活动的题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游戏性,多选择那些幼儿既熟悉又喜爱的、生动有趣的事物,利用竞赛、举办“小艺术家展”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使绘画活动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活动。
(二)审美原则
审美原则是指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无论是活动目标的指定、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的实施都应注意审美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活动目标上应注意对幼儿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的培养,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和内容,在活动的组织中要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与创造等。具体来说就是:
1、 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室内环境的布置与装饰力求色彩淡雅、造型可爱、内容有趣,可以是幼儿自己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经典名作;
2、 引导幼儿感知对象的审美特征,让幼儿注意观察对象形、色、声及运动变化的特点。
[上一篇:“绿动中国―少儿美术大赛”在京颁奖
] |
||||
|
||||
[下一篇:儿童美术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 |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