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益,不一定是指教师不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到有效教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本学科的特性基础之上。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回顾和观察美术教学的种种情景,要求的直接指向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对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融会,美术教育之所以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是因为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其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由于美术所具有的形象、情感与审美等特征,它更多从个性的角度来关心身边的“小事”,反映我们生活周围构成的种种现象、形式。概括起来,其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美术形式有效地传承文化;2.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全;5.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从教育的门类上来看,基呈现价值体现为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普通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语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从学科的本位价值取向来看,一是美术技法论——强调技法与社会职业目标(如画家的)相关性;二是学科中心论——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科学理发主要思想的传统性。从教学科目来看,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即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把视觉艺术的有关内容加以选择、组织和排列,使之能有效地适合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阶段程度,形成同艺术的某一门类相对应的学科。美术学科的性质和体系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互补性和综合性,说明了美术在人文精神的整体情景下,侧重于研究和探讨人类的情感表现、审美感受等方面的现象,提升着我们情感活动的个性、智慧与技术的品质意识。在它的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人情感、开发着我们视觉思维的创造潜能、关注人的和谐快乐。其认识论与方法论决定了它的先进方式是在客观基础上强调主观的陈述性——着重于表现性的过程、评价性的感受。虽然它的理论命题不能与社会现实向背,但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现实的印证。过去,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么把美术课当做一个“搭头”,忽视它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要么把美术课看得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地强调其学习的一律性和完整性。由于对美术本体文化价值和学生学习需要的认识偏颇,造成了教学缺乏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矗诚然,在基础美术教育的领域里,了解、认识并进行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通过和谐的方式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创造力的发展。该方式和行为应该是丰富、愉悦和轻松的,其过程是“稍息”,不是“立正”,更不是“新闻联播”和“实话实说”。对美术教育弃之不用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生产形态”,都是不当的。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说到美术的价值意义时认为的: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在美术教育形成的一套体系和百余年来的历史嬗变,特别是20世纪后现代教育结构和发展的过程中,能看出其个性指向:一是我们已经明确教育所具有的社会遗传机制,教育的“文化传递性”一定会体现在美术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中,体现在各类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之中;二是美术在文明传播的时候释放着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打造视觉思维的学科特色,体现出“人生感受”的性格特征。由于普通美术教学的功效强调“面对全体”、承认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这就使教学观念的最终体现是:1.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更好、但有区别的美术;2.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便要给学生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目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验教材的使用正是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其生效性和失效性是在教与学共同行进中去认定的。这样就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去找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学生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这是有效教学的思想。正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UNESCO)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强调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育虽然建立在从最近的科学数据中抽取出来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但他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须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成为楷模。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诠释着教育的本质,严整着教育的序列。“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式化行为,真正地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得好:“……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够从本能中吸取能量的象征,反过来也扩大和拓展了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事实证明,成功有效的教育在于教师和谐、开明、优质的工作,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他人生的未来。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