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对展览“3+1各自表述”的看法与观点(7)-艺术家观点-美术园
注册 | 登录 | 地图 | 热门标签 | RSS

加载中

美术园首页

批评家对展览“3+1各自表述”的看法与观点(7)

本站:(美术园)美术网 时间:2010-07-20 07:35 |挑错|美术论坛
加载中

  陈默:《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左小祖咒,上面的人之一,他改成了石头小猪,把它篡改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我说应该是“为左小祖咒增高一米”,因为他参与了那个作品,这是一个起因。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把这个作品用另外一种生物,不是人,是猪替换了,猪本身也是人训练出来的,一种供人果腹、增肥用的一种动物,这种动物的含义是什么?蠢,好吃懒做,吃了就睡,一种肮脏的动物,一种不光彩的动物,这个动物把人替换了以后,这个作品的意义和原来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人和自然的关系之间又发生了偏移,这个作品本身也不是产生于九十年代,1994年,《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是那个时候,是后来把它进行了一种变异,完美的变异,其实这个也是很智慧的。左小祖咒有这个权力,而且有这个智慧,他也做到时候,现场也是很多人围观看了以后很奇怪,看这个作品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你要了解他的前世今生,如果不了解那个作品,看了以后就是十头猪趴在一起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落在一起,就不明白了。一定要了解它的前一个版本是什么,从哪个版本演化过来的。

  奚建军的作品,因为他是从86年去了国外,他在国内做行为艺术比较早,做《观念二十一》当时好像就是在北大做的,后来没有多久,86年去了英国。你看他的这个作品,实际上他带有很重的西方文化的足迹,十字架压着一个学者(安迪·沃霍尔)在一个车上,也是在考古研究这么一个展厅里出现的时候,也是挺怪异的。一个庞大的十字架,一个不成比例的十字架在这个时候出现。因为奚建军,我是这么理解的,他骨子里中国人的血脉记忆还是很深的,然后出国又积累了很深的西方文化的一些沉淀,这两种沉淀在一起打架,到这边来以后,做的时候可能就会东方的,西方的里面会出现一种焦灼状态,这种焦灼状态,也不是说偏重于谁好,谁不好,总的是一种现象,在西方生活了以后带回来的一种感觉,在这个地方做他的作品,他和纯粹的外国人又不一样,和纯粹的西方人又不一样,因此他的作品也是可以看到,今天我看到看的人也是觉得很奇怪,怎么会这样做,而且有点儿像蜡像,那么逼真的一个人,被压在粗糙的十字架下面,十字架本身有很强的宗教含义,同时又有民族含义、文化含义,这种东西,压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是因为宗教的压力吗?还是因为西方文化的一种对人的禁锢?还是一种什么东西,这个是可以去探究的。总之十字架肯定不是钉耶稣的那个十字架,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记者:您对这次展览采取了3+X的模式有什么样的看法?

  陈默:这是一种展览需要,无所谓,据我所知,他们三个臭味相投,原弓、金锋和左小祖咒平时就在一起,老在一起玩,在一起做活动。奚建军是后来发现的一个新的物种或者是新的怪物,这个怪物必须纳入他们的这个展览,平时又和他们在一起合作得比较少,这个人只能用“+”,本来是“3+X”后来又变成了3+1,我说X好,X是一个未知数,也可能是奚建军,也可能是别人,这个“1”好像具体了一点儿,这个名字最初跟我说是3+X,后来变成了3+1,3+1简单了一点儿,3+X好。

  记者:艺术家们在北大提出了跨界交流,您认为这种交流在今天有实际意义吗?

  陈默:跨界交流,实际上艺术家提不提这个交流也早就存在,这个交流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肯定有意义,跨媒介,艺术和科学,科学和其它的产业,各种产业之间,包括我们艺术内部的产业和产业之间的跨界,这种方式和方式的跨界,比如说多媒体方式、绘画方式、装置方式、影像方式、行为方式都是跨媒介的方式,这种东西加上北大的学科又是很繁杂的,总体来说艺术学对他们而言的话,特别是当代艺术这一块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这种陌生的东西里面,艺术承载着一些文化信息,一些符号,可能是其它学科陌生的或者缺失的,所以他们这种跨界的交流,可能对他们是有意义的。

  记者:您能简单地谈一谈您的批评观吗?

  陈默:这个怎么说呢?就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记者:您对当今中国的当代艺术抱有怎样的期待?

  陈默:应该是充满希望,有很多问题,但是问题都会解决,自有解决的那一天,一个没有问题的社会就是不正常的社会,一个好的社会是会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一个好的艺术生态也是不断地有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又开始发展,这样的艺术生态就健康了。

  记者:您说有很多问题,当前中国的当代艺术您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陈默: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市场因素过多地介入,在西方市场和当代艺术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实验,他们的作品与市场之间有相当远的距离,换句话说很多艺术家不是靠卖作品为生的,但是在中国,我看到好多艺术家不卖作品不能生存,而且成了一个传染病,一个庞大的机器,都想靠卖作品,那得多大的市场来支撑啊!所以我们现在建议很多年轻人,在画画之前能不能找一份工作,哪怕擦皮鞋,先把你的生活养好,然后再画画,再来搞艺术。离开生活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家都想靠艺术来养活自己也是不真实的,我们说的四大天王也好,八大金刚是少数人,精英毕竟是少数人,你看宋庄上万人了,还有这么多艺术区,还有几千号人,他们都能够成为张晓刚、方力钧吗?绝对不可能,特别是宋庄那边,耗在那儿吃了上顿没下顿,该走的走,该饿死的饿死,希望这个时候艺术家相应地回归到一种平稳状态,甚至贫困状态,真的,市场的东西,如果你的是好作品,市场进入是必然的,别老是先想市场,后想作品,要先把你的作品做好,市场找不找你是市场的事,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艺术家把这个事情弄反了,先找市场,然后再做作品,做了一点儿,有一点感觉就赶紧找市场,这种都是走不远的。

  你看看我们过去说的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储备了二十多年以后,他们的作品才开始有市场,你查一查77、78的,像张晓刚他们,他们真正市场的出现就是二十年以后,八十年代初,是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真正有市场,九几年所谓的市场都是几千块钱,万把块钱,而且几年才能卖很少一点儿作品,根本不可能以卖画为生的东西,而且艺术家当时都很意外,我的作品还能卖钱呢,从来没有想过卖钱啊!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前不久在成都,我参加胡润百富榜发榜,提到过这个问题,包括岳敏君、周春芽,他们每个人讲一段故事,还有包括艾轩,他们都说卖第一张画的时候很吃惊,大约就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卖的时候都稀里糊涂,说这个还能卖钱啊?然后就报价,他们都不知道,艾轩就说报价怎么报,最后咬牙切齿四幅画,在四川省展览馆展出,想了想四张画有三张小一点,就是一米多的,还有一张大的,大的就两千吧,小的就一千吧,咬牙切齿,恶狠狠的,他说这个不得了,一张画是十个月的工资,九十年代初一个月的工资就是一百块钱,十个月的工资很高了,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一段历史很有意思,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这一代艺术家,他们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去想市场的事情,而是市场找上来了,因为你画得好,你的作品受到藏家、受到市场认可的时候,他们来找你,不是你找他们,是这样发生的关系就正常了。
加载中
[上一篇:吴冠中:画家忘了艺术是什么

!▲▲本文被收藏:加载中~ 次▲|我来说两句 |挑错|返回顶部 | 搜索

本文批评家对展览“3+1各自表述”的看法与观点(7)的标签:
[下一篇:鸥洋意象油画学术展研讨会
艺术家观点-相关图文
加载中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

加载中

美术网 | 美术高考网 | 美术图库 | 画室大全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 |百度map | 投稿 admin#meishuyuan.com QQ:28792267
美术园美术网是为美术爱好者了解学习美术知识所创建的一个美术学习交流网站,含有美术新闻最新画展美术博客美术学习美术论坛、等特色内容。

美术园:美术爱好者交流社区!MeiShu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