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生与平面中的视觉传达(2)
从中国人审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人史前时代的\'象思维\'特点首先在汉字中得以保留\"[3](P75)。使用汉字和改进汉字的过程中,这种特点不断体现在后代人\"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活动\"之中。创造汉字和使用汉字,并把汉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媒介,可以说是中国人\"象思维\"的具体外化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人\"象思维\"和审美意识特征引导下的一种创意与创形能力。
2.文字出现之前先民们记录、传达信息的手段:即便在汉字被创造之前,华夏先民也逐渐的意识到,在器物表面或平面上同时刻划符号(作为文字的前身)和描绘图形,不仅可以丰富装饰效果,更可以使表达思维和传递信息的手段丰富起来,并使得被纪录的内容更适于作为备忘。更准确、更丰富的传达和记录信息的需求,进一步激发着\"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能力\"。
3.伟大的设计工程:汉字字体的设计,从汉字出现就一刻未停的进行着。这种设计是汉字创造过程的一部分,是用符号形式表现思维中已经形成的文字方案的设计行为。这是一种总结前人符号表述经验和创造新的表现符号的思维活动。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来,那是一种不自觉地对字体造型的设计,动机不是怎样将现有的文字写得更好看,而是怎样建立一种不同于含混的图案符号或文字画的符号系统来准确的传递信息,记录思维。在这种符号系统完全建立起来之前,自觉地对汉字字形进行系统的美观化设计存在的可能微乎其微,但并不排除存在对已成型字体的设计行为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自觉的、系统的对汉字字体的设计,是在甲骨文出现的时代开始的,是对汉字应用和发展改进的一部分。
至少从甲骨文开始,不自觉的汉字书法
创作已经在自觉的汉字字体设计和版面编排中发生着。中国书法是\"中华文明最有特色和最值得骄傲的艺术\" [4](P35)。它从汉字开始被书写的那一刻产生萌芽,随着汉字的成熟,汉字书写也从实用向艺术的追求发展,并逐渐完备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装饰、实用、感人\"。[4](P35)最初对汉字的书写实际上是汉字创造的过程的一部分,也就是怎样外化一个汉字的\"象\",怎样用线来表现一个汉字。当书法独立成为一门艺术之前,书法实际上是一种汉字字体的设计艺术。不论是甲骨文、钟鼎文,还是瓦当、玺印、简帛或封泥上的汉字,都是中国人对汉字字体的一种设计(现代字体设计,包括电脑中的各种汉字字体,被书法界看作是汉字书法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为中国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字体。
4.中国文化与思想的载体:从\"人言为信\",到今天\"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等等,汉字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且还是文字来源的理据中包含着的一种真理标准。而且,\"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人们的思想行为只要与文字构成的含义相吻合,也便具有了天经地义的性质。\"[5](P125)这种汉字构成中的真理标准的无形之形成,根源于后代对先人圣灵的崇拜和对先哲的意志和观念的继承之上。于是,对汉字涵义的品味、捉摸和对汉字形体的再设计等活动,就成了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敬畏文字传统的某种行为表现。在汉字这种区别于西方文字的创造过程中,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观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放在了这个方块字系统内。
5.对符号、文字在物体表面位置的经营意识:观察彩陶纹样和陶文、符号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对陶器表面符号(或称文字)的刻划位置已经有了讲究,经营符号位置的意识也已经出现了。经营文字或符号在空间中的摆放位置的意识,是文字编排意识的前身。从汉字被创造和使用开始,对文字的编排这一方式被愈发频繁和自觉的使用起来。
纵观史前中国至商周,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手段,始终体现着以具象描绘,向图案、纹样元素结合符号、文字元素表现变化的特点。至少从原始时代末期,中国人已不自觉的将平面设计的三大元素,综合的应用在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中,但是这种活动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而汉字的出现,对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
在二维中,将文字与字体的设计,插图或图形的创意,文字与插图的编排这三种设计元素或手段综合运用,通过人的视觉感官来传达信息的设计活动,是现代人对平面设计这一名词作的基本定义。平面设计也就是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业时代的到来,大规模机器印刷方式的开始,展开了现代平面设计的序幕。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和可以暂时做出肯定的,就是从甲骨文时代开始,中国古人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才显露出它自己明显的特征和形态,和它的实用领域。
有如前所述,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在使用这些具有神秘的图腾、象征、装饰意义和用来记录重大事件的符号与原始文字工具时,史前的\"
艺术家\"们(考古学家认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难道没有对怎样才能更美观,而且能更准确的记录和传达自己的思想产生过任何想法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美的形式的追求,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而且这种追求也作为文明的一部分,伴随着审美观念的成熟被继承和发展着。从彩陶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艺术家\"们已经渐渐对器物表面上的纹样与符号的排列组合讲究起来了。\"艺术家\"们在出于实用目的为主的刻画过程中,积累了在平面中纹样与符号排列组合的经验。从对\"中国三大古文字遗存\"(甲骨文、简帛和封泥)和青铜器、陶文的发现和研究中,可以看到基于对这种经验继承而表现出的应用风格。
目前可以发现的,系统的汉字的使用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的刻划书写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和模式,自上而下阅读的文字列,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的写,是甲骨文的基本版面格式。详细地描述应该是:\"在甲骨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刻在左右边缘的部分,由外向里读,……另一种是龟腹甲中缝两边的文字,皆由里向外刻……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是由外向里读……\"[6](P12)。甲骨文可以至少被看作是上古时代出于用于占卜需要的,自觉的字体设计和文字编排作品。无论这种编排带有何种神秘意味,我认为都已经具备了平面设计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即字体的设计和文字的编排,时而在个别卜骨上还有线条绘画与甲骨文同时被编排在一个版面内使用的情况。甲骨上的书写与刻划,已经开启了中国平面设计的序幕,是中国古代平面设计意识外化形式的初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