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米氏云山。
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云烟,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
米氏以前,山水画皆崇尚传神的描绘自然山川景物。米氏父子则运用简率淡墨,表现烟云溟蒙的意趣。古谓山水画“至两米而画法大变,盖意过于形”,这一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细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开首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以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比邻,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这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画家在创作中用心经营,采用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而船通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部分,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
《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无比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历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作者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知识之丰富,观察之深入具体,特别是不为一般“高人雅士”重视的“市井细民”的生活,怀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和极为广泛精到的了解。使得这幅作品具有独特的绘画史意义。
试论文人画的兴起与美术史意义。
十一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士的诗文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王诜、米芾等人。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畅天真清新的风格。南宋时期有米友仁、杨补之,赵孟坚等。宋代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影响到后代绘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元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的美术特征。
元代美术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人士大夫绘画成为整个绘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成为画坛主流,绘画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成为“为主体情趣服务的工具”。同时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在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绘画自身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彰显。元代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
赵孟頫的绘画史地位。
赵孟頫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均有极高的修养,其重要成就在书画方面。他的绘画功力深厚,能融唐宋绘画之长而自成一家,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无所不能,水墨、青绿、工笔、写意诸体兼备。他是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一些知名画家与他都有师友关系如高克恭、王蒙、黄公望。书法方面赵孟頫兼善诸体,特别以行、草、小楷见长。他的行草结构紧凑匀称,用笔如行云流水,风神潇洒,形成温文尔雅又内寓刚劲的书法风格。在他的影响下,二王书风又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
赵孟頫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以为“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形似和纤巧;他又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向绘画之中,加强绘画艺术的表现力。他在画上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又是最先在画上题诗,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始创者。
[上一篇:新中国美术史--运动中的美术与美术中的运动
] |
||||
|
||||
[下一篇:《中国美术史》教学方案 ] |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