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黄异体。
黄荃为西蜀宫廷画家,所作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他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融,几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南唐处士徐熙,终身不仕。其画注意“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彩晕淡细碎为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
黄荃,徐熙一在宫廷,一为处士,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怀以及不同的笔墨技巧,使他们形成面貌迥异的风格。“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荆关董巨。
中晚唐之际山水画已有明显的进步。五代时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作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下山水大多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他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匡庐图》技法明显的提高,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的幽居景象,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在《笔法记》中他提出图真,六要等观念并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六法论。
关仝是荆浩的追随者,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所作《山溪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董源所画风光,烟雾迷朦,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濛的江南风光,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加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擅长水墨山水,传世名迹《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皆以水墨为主,皴擦点染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手法,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氤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董源的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
董源的追随者巨然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层峦丛树图》等。
马一角,夏半边。
马远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异险峻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角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角”。传世《踏歌图》是他山水代表作。
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传世巨型长卷《溪山清远图》是其代表作。
马、夏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的发展和丰富。
《林泉高致》。
郭熙对山水画艺术的见解经其子郭思整理成为《林泉高致》一书, 共分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它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林泉高致》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的欣赏能“不下堂筵”而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郭熙强调对真山水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山水所可能引起的想象:“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沃看”,才能胸有丘壑。他还强调画“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
李成与范宽的异同。
李成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其山水多寒林平远之景,下笔有神。勾勒不多,形极层迭,皴擦甚少,骨干自坚,又惜墨如金,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感觉。《读碑窠石图》图中乔木老树画得非常劲拔,爽润秀丽的笔锋画出寒林树杈,俗称“蟹爪”。
范宽初学李成,后师造化,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溪山行旅图》以顶天立地的章法表现雄伟壮观的气势,生动真实的展现了北方山水的壮美景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李成、范宽两家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他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写景物和画家的胸襟气质的差别,而各创门户。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人称李成:“笔润而墨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范宽:“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评两人为一文一武。
[上一篇:新中国美术史--运动中的美术与美术中的运动
] |
||||
|
||||
[下一篇:《中国美术史》教学方案 ] |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