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人文、科技、社会、文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感受、欣赏。美术新课标要求美术课要体现“美术·人文·科技”的综合理念。在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标准指出: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学习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景,引入学生独特的个人经验与感受
《漂亮的小彩灯》属于“设计·应用”,强调的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结合,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入学生独特的个人经验与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室的天花板和墙壁挂满了彩灯,营造出灯会的氛围。学生们在童谣<<八月十五是中秋>>的歌声中自由地游灯会,欣赏漂亮的小彩灯,也可以操作电脑自主欣赏课件里的中秋节自贡灯会、民间的走马灯、瓜灯、雕花灯及民间的庆祝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民俗风情,领略民间工艺的精美、民间节庆活动的快乐,开拓视野,感受生活的乐趣,以欣赏引入人文气息:
“哇,我们好象去到了公园里的灯会一样。“
“啊,我觉得今天的美术室特别漂亮“
“我最喜欢小兔彩灯,中秋节时妈妈也买了一盏给我,我和表哥、表妹一起拿着灯笼在江边赏月可开心了。”
“我在古装电视剧里看过这种灯,原来叫做走马灯。它为什么会转呢?以前又没有电。”(引发学生思考)
“原来中国发明了这么多的方法做灯笼,古时候的人真聪明。”“我还知道孔明灯呢,点火后可以升得很高很高。”“外国过万圣节时也会做南瓜灯,是把瓜的中间挖空点上蜡烛。”(学生们在热烈的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
分析:这一环节营造出灯会氛围,唤起学生对中秋节的回忆,并通过交流对灯的认识丰富彼此的知识积累,体验到漂亮的小彩灯(艺术美)可以把课室布置得很漂亮(生活美),培养美化生活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1、学会收集资料,学会沟通与交流。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在课前我请学生找一些与中秋节有关的东西,包括灯笼、中秋食品的名称及图片、过中秋的情景、中秋的活动照片等各方面,培养收集自己所需资料的能力,从小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欣赏同伴带回来的灯笼、过中秋的照片,交流过中秋节的乐趣:
“哈哈,你肯定吃月饼吃得太饱,衣服都撑开了。哇,你家的食品真多。”
“我知道你这张照片是在千灯湖公园照的,我去过,里面有很多龙灯、莲花灯。”
“让我看看你的飞机灯笼,还有米老鼠在开飞机呢。”
“啊,你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灯笼照片的?很漂亮。”“是爸爸在佛山灯笼厂拿给我的。”
学生们看同伴的东西看得兴高采烈,收集的资料受到欣赏很受鼓舞,培养了表达沟通能力和积累了收集的资料的方法。
2、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
教师要从课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课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是:纸的外形变化和把平面的纸变为立体的造型。
在课中我设计了:
1)“玩彩纸游戏”,让学生自由选择剪、贴的方法改变纸的外形、把各种颜色的彩纸组合,领略材料的美和开拓创造空间。
2)比赛:“谁能最快把平面的纸竖起来”(卷、折、粘等方法)
3)改变圆柱体纸筒的形状为各种立体形状(看哪一组能改变圆柱体纸筒的外形创作出最多的新形状。每个小组用折、剪等方法作出如星形、三角形、心形、方形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设计意识。)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美术活动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通过观察感受、记忆、想象等活动,实现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表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拓展和培养。
·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探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收集、分析信息资料,自主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发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中我有意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自学,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和多媒体课件中的彩灯:
·发现灯笼外形的变化(告诉小伙伴,你最喜欢哪一盏小彩灯?)
·说出彩灯漂亮在哪里?(包括形状、色彩)
·观察透光的方法(你喜欢的小彩灯是怎样透出光的呢?)
·装饰的方法(分辨灯笼装饰是用了剪、折、卷或粘等方法)
4、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合作、交往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教学理论上的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
在本课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研究课本中灯笼的制作步骤:讨论制作灯笼的方法,并让每组选出代表演示灯笼的制作步骤,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同学间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动,每个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特长,有负责设计绘画的、负责剪贴的、负责编写小故事的、负责表演的……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见解和经验,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合作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基础上,是独立学习的有益补充。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他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欣赏评价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5、积极评价共同发展
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评价,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创作意图。学生互评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或全班之间进行,以儿童自身的眼光来评价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成果,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是全面和个性化的。全面的评价就是从各个角度去评价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从操作技能、标新立异方面;从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方面。不仅仅评价学习结果,更注重评价学习的过程。
个性化评价:就是肯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保护学生的创造成果,注重对学生个体纵向发展的评价。改善了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的评价不是为学生的学习作结论,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引导、鼓励、启发的功能。它包括了对生活的感受(灯会欣赏、民间庆祝活动欣赏的感想)、欣赏灯笼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喜恶、对自己作品和同学作品的自评与他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在课中,我设计了:
·分享环节:每组一个展示台和“挂灯树”,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挂到树上、贴到墙壁上展示,围绕着灯树,随着“八月十五是中秋”的歌曲即兴跳舞。
·自评与他评: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自评:我学会了什么?我的灯笼做的怎么样?请你告诉同学做灯笼要注意什么?
小组评:选出最美的灯笼,说说美在哪里?(我最喜欢的灯笼是……外形、图案、色彩、装饰,小作者作介绍。)
·我发现了……种装饰灯笼的方法(在展示的作品中归纳)
三、教师应加强美术课堂的延伸
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多样性不足,难以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可以利用课堂的延伸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漂亮的小彩灯》一课,我设计了课后延伸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1、试.试用你做的小彩灯布置你的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观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意识。)
2、想一想:除了用纸做灯笼以外,你还找到那些材料(包括废旧材料),用灵活的小手把它变成漂亮的小彩灯。(要求学生发掘其他材料如废旧材料制作灯笼,注重学生的创意和环保意识培养。)
在教学《风铃轻轻摇》这一课时,学生对寻找发声材料做风铃兴趣盎然,教师就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延伸课堂,课后组织一次《发声材料大合奏》,让学生在寻找发声材料的同时,利用报纸、挂历纸做成服装,敲击发声材料进行表演,从中发现声音清脆的发声材料。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提高综合审美能力。“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课堂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因此教师不能为了“教材”而教,而应把“教材”作为“教”的手段,而不是“教”的全部内容。我们目前更多的是老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包括教育理念的理解、教育行为的转变、教育方法的丰富等等。运用教材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情感愉悦、态度主动,促其获得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以更新观念、全新的观点,以一个创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够适应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