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国内一位青年画家的作品被卢浮宫“收藏”的闹剧终于令人啼笑皆非地落幕了。
不止这一人
这位画家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八骏图》水墨画被法国卢浮宫收藏。某报驻法记者也被他的宣传声势打动,准备以此事件为契机报道中西艺术交流的丰硕成果。不料,在采访卢浮宫有关工作人员时才真相大白。卢浮宫有关人士澄清道:卢浮宫只收藏1848年之前的西方和伊斯兰艺术品,从未收藏过这位中国画家的作品。当初那位画家要把作品赠送卢浮宫,遭到婉拒后,他又执意要将作品作为私人礼品赠送给卢浮宫馆长,有关工作人员只得代外出的馆长收下。但这与卢浮宫收藏完全是两回事。
其实国内艺术家中喜欢沾卢浮宫之光者并非仅此一人。曾有报道宜兴某紫砂大师的作品即将被卢浮宫收藏,某画家以进军卢浮宫为目标进行《红楼梦》系列油画创作……
拉洋大旗作虎皮,已成某些艺术家自抬身价的套路。宣称被国外著名博物馆收藏,这还算是比较“专业”的,更为“大众化”的是宣称自己的作品被外国元首收藏。记者曾见过某画家出示的宣传资料中罗列着一长串各国元首的名字———他们都“收藏”了他的画,而且还有一些元首的回信为证。据知情人透露,这个画家的做法是,向几乎所有国家元首寄赠自己的作品。有的元首办公室会礼貌地以元首之名回信表示感谢,但并不能说明这位画家的艺术造诣和成就。在有些国家,即使是幼儿园小朋友将自己的画寄给元首,也会收到类似的回信。
不止这一套
就像一些走江湖卖狗皮膏药者喜欢张挂锦旗和感谢信,在我们有些画家的画册和画展上,最为显眼的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和领导的合影,以及名家的题词。记者曾在某位画家的画册上看到一张照片,是某国画大师在观看他出示的画作,照片下面还特意写有“说明”:大师看后连连称“好”。据悉,其实大师与这名画家素昧平生,只是在出席某个活动时被他拦下,要求给他的画“提提意见”。这样氛围下,大师也只得以“好好”敷衍,不料竟被“物尽其用”了。
近年来,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都成了一些画家非常乐意攀附的“概念”。因此,时常可见一些报道,称某画家在某大会堂举办画册首发仪式,为某国宾馆创作巨作,由某机构收藏了作品。一位美术界的资深人士称,新中国成立初,不少著名画家曾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等处创作过许多名闻遐迩的不朽之作。但如今历史背景不一样了,一些国宾馆都对外开放了,收藏和布置书画作品的标准已不可同日而语。更有一些急于出名的画家纷纷拉起山头,大大小小的画院、协会如雨后春笋,院长、主席等头衔在画坛满天飞。甚至出现千方百计买“官”买“奖”的现象。
前面所述那些江湖招数,真正在画坛有地位的名家都不屑一顾。如今,画坛上最“上层次”的江湖招数是,在拍卖会上制造虚假的成交高价纪录。不管这些江湖招数如何花样百出,其目的无非是想博得画坛的名声地位,好让外行的买家中招而已。
卢浮宫资料: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个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
继“贤王查理”建设了重要的图书馆而声名远播之后,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又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的收藏已十分充实。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卢浮宫已经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一个场所。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