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摄像用光的分类、特性及功用
一、按光线照明形态分类
在摄像造型中,由于光源性质和照明方向的不同,可使光线照明呈现不同的照明形态,不同的照明形态具
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在影视照明中常见的照明形态有以下几种:
1.平调光照明形态
照明对象的光线是散射光,或虽是直射光但为顺光照明,这种照明形态称为平调光照明形态。阴天照明是
最典型的平调光照明。这种照明,对象之间的视觉差异(区分)全靠对象自身的色阶差异加以区分。如果是
白光,那么对象的色彩将能准确显示。(这里讲的是景物、而非画面)。平调光照明方向性很弱,可以产生
平淡和柔和的画面效果。对象的立体感不强,对象之间,如果色调阶调相似则容易混淆和重叠,只有对象
自身的色阶差异明显才易区分。
光源位于摄像机后方,即顺光照明,不论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只要平行照明对象,也称为平调光照明。
具有大窗户的室内,在没有投射光投入的情况下,也属于平调光照明。如果背向门窗拍摄,平调光照明效
果最为明显。如摄像机和门窗有一定角度拍摄,将产生明暗面。但光线比较柔合,对比不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摄像机轴线方向的两侧均有相同亮度照明,不管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都能形成平调光
效果(指人工光)比如演播室满天星的布光方法尽管角度不同,仍是平调光形态。
2、 明暗光照明形态
照明对象的光线由直射光源发出,并和摄像机成一定角度的照明,称为明暗光照明形态。可看到对象的明
暗面。在摄像机和照明光源成45-130度角度拍摄最为明显。明暗光线照明形态取决于光源特性、拍摄角度
及环境光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暗面的比例,取决于光源、对象及其位置(角度)。明暗反差取决于光源及周
围环境光强弱对比。光比不同可形成不同明暗反差。
明暗光线照明形态,对于表现对象的立体形态和质地是比较理想的。它能使色阶相同的对象产生色阶的变
化。明暗光线照明形态,使景物的色阶处于丰富多彩的变化之中,也有利于空间深度的表现。这是最常用
的照明形态。
3、剪影、半剪影照明形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背景很亮,对象很少有光线照明,如以明亮的天空及室内窗户为背景进行拍摄,便形成剪影形态;
②被摄对象为极强的逆光照明,被摄面的照亮远远弱于逆光就会出现这种形态。如逆着光源拍摄对象就是
如此。
剪影和半剪影的区别在于对象的照明程度不同。剪影是对象亮度未达到摄像要求最低亮度水平,半剪影对
象亮度对摄像机有一定反应。剪影、半剪影都是平面的,没有立体感,也不能分辨对象的细部、质地和色
彩。它只能表现对象清晰的轮廊形态,不能表现人物面部表情。
这里应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后两种照明形态的视觉感受和拍摄出的画面效果是不相同的,比如我们观看站
在窗前的人物,尽管照明人物身上的光线很弱,有时并不成剪影状态,因为人眼对亮度范围适应性很强,
而摄像机没有这种适应性,只能容纳1:30的亮度范围。
4、效果光形态
广义地讲一切光线效果均为效果光效。这里反映狭义的效果光,即再现生活中特殊的照明形态。比如说车
灯、炉火、火、台灯、火柴、烟头等。这引起效果光的再现要注意气氛,比如一盏马灯,正面光不能太亮
否则就会失真。
二、按光线照明方向分类
所谓光线照明方向是指光源、拍摄对象和摄影角度(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照明方向是随着拍摄角度
方向而变化的,它和被摄对象的朝向变化无关。根据光源投射方向和摄像机光轴之间的夹角分为顺光、顺
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等七种。不同方向的照明光线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选择和布置
不同方向的照明光线是摄像师的重要任务。下面就不同照明方向形成的照明特点及其功能分别叙述如下:
1.顺光照明
顺光照明亦称平光照明,是指光源和摄像机镜头基本在同一高度并和摄像机光轴同向的照明。顺光的特点
是①对象的朝机面接受同等照度,对象各部分均得到同等程度的描绘;②只能看到对象的受光面,看不到
背光面和投影,故能隐蔽、掩饰对象凸凹不平的特点,不能表现粗燥表面质感;③画面色调和影调的形成
只靠对象自身色阶区分,画面层次平淡,缺乏光影变化,但亮的对象具有暗的轮廓形式;④画面色彩缺乏
明度变化,如要表现景物色彩的艳丽多彩,这是最好的照明形式。比如拍摄中国戏曲片,多用这种照明,
形成平涂色彩效果。用散射光及多灯照明均可形成顺光照明效果。在拍摄高调画面时顺光作主光用。在主
副光处理中做副光用。
2.顺侧光照明
顺侧光亦称正侧光,指和摄像机光轴成45度左右的光线照明。是摄影、摄像常用的主光形式。这种照明形
式能使对象产生明多暗少的明暗变化,故能较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能比较好地表现出画面
的层次。
3.侧光照明
侧光照明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成90度的照明形式。其照明特点是被照明对象明暗各半。五种调子明显
:高光、亮、暗、次暗及明暗交界线。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使用侧光要注意光比,光比不能太大,
要控制在摄像允许的范围之内,照明人物,避免阴阳脸,表现有个性的人物常用侧光,比如《香魂女》中
女主人公大多用侧光照明。侧光照明对粗糙表面质地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4.侧逆光照明
侧逆光又称后侧光、反侧光,是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成130度左右的照明形式。其特点是被照明对象成
明少暗多的照明效果。对象被照明的一侧有一条状的亮斑,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层次丰富。
在外景摄录中,这种照明能较好地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在拍摄人物中近景和特写时,有时作主光用,有时
作修饰光用。要根据侧逆光的用途确定光比,避免人物脸部大面积过暗,只有一亮线。侧逆光照明具有很
强空间感,画面调子丰富,生动活泼。
《阴光灿烂日子》后山外景,水房洗头内景均为侧逆光照明。《红高粱》中也有这样的镜头。
5.逆光照明
光源方向基本上对着摄像机的照明称逆光照明。逆光照明看不到对象的受光面,只能看到对像的亮轮廓,
所以也称为轮廊光。在摄像造型中,逆光能使主体和背景分离,从而得到突出。在环境造型中可以加大空
气透视效果,使空间感加强。
如《牵手》的外景,《一地鸡毛》的外景多用逆光照明,以表现人物的形态美,表现环境的层次。逆光对
质感表现不利。
6.顶光照明
来自被摄对象顶部的照明,称顶光照明。顶光照明景物水平面亮于垂直面。在顶光下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会
得到反常的照明效果:人物前额亮,眼窝黑,鼻梁亮,颧骨突出,两腮有阴影呈骷髅状。传统用光一般不
用顶光拍近景,特写。但如果运用辅助光提高阴影亮度,缩小光比,冲淡顶光的骷髅效果,也可得到较好
的效果。现代用光有人认为顶光是表现时间的真实光线。在一些场合不避回它的丑化形象的效果。
7.脚光照明
光源低于人的
头部,由下往上照明人物称为脚光照明。在人物前面称前脚光,投影朝上,和顶光一样产生不正常的造型
效果。在影视摄影中,常用此来表现画面中特定的光源效果:如油灯、台灯、篝火效果等。有时也用来刻
画特殊情绪的人物形象或丑化人物形象。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