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何韵兰:跟学齐白石画虾一样的,家长一看比别人画的都象齐白石,就拿去参展,最后这个孩子的本身不见了,只会画齐白石那样的虾,再往前走,就走不了。
胡晓佩:美术作为人文教育里,是提高人类素质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首先要尊重的是什么呢?教育者也好,家长也好,首先要尊重的是科学,还要尊重艺术,怎么尊重?又要讲科学。幼儿阶段的美术创作,首先是孩子的一个行为,这个行为一定要被尊重,它是遵循着儿童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可以让3岁的孩子画得跟成人一样,这是错误的,会使右脑发散性思维的功能丧失,这个丧失是不可逆的,欧美在这个方面早有科学的定论。
何韵兰:我补充一下,就是从10岁到58岁的考级,从四级到七级,这不是拿画画考试人的绘画水平问题,是我们到底要提倡什么,我们最后往那个方向走?结果是,把艺术完全模式化了。学到老考到老,一格一格的,咱们国家刚解放时都没有这样,考级以前还都没有模式化成这样,目前的问题比较严重。
主持人:怎么划分这个级别?
何韵兰:打分。
胡晓佩:家长无形中也进入了一个怪圈,集中精力看效果,像我们在这个工作室的体验里面,孩子们问的最多的,可以说10个孩子会有5个以上要问同一个问题,“老师,我真的能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吗?”我听了都很心疼,“老师,我能画我今天早晨的一个梦吗?”我说“可以啊,你的梦是什么?”不敢说。“老师,如果我没按你说的画,你不会说我吗?”这样的问题非常的多。“老师我真的能这样画吗?”有的大胆的孩子会追着我屁股后面问,问完了,再回去画。还有在画的过程当中,会不够自信,用目光期待老师,给他鼓励,我说“宝贝儿你真棒,这一笔太棒了”这个时候他才有信心,再严重的就已经没有办法加入到我们的创造行为中了。严重到什么程度?画不圆就焦虑,家长说这个圆你看看前面和后面是连在一起的,你看你这个跑哪儿去呢?这不是一个六吗,怎么是圆呢?碰到这样的家长,我就让他出去,但是这个孩子已经很难让创造力回来了。
何韵兰:艺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你可以非常自由地去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把这一点给卡掉了,那就不是艺术了。
胡晓佩:孩子的脑发育有它的科学,心理、行为都有它的科学,我们幼儿期的绘画行为,是和其他行为一样都要符合这些科学的规律。
何韵兰:一加一可以不等于二,艺术是可以最好地完善自我个性的一个学科,我不一定比你好,但是我和你不一样。
胡晓佩:这两年我们在工作室主要做的工作,第一就是保护孩子的差异,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这个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基础,个性良性发展最后才形成了创造力,在基础期,差异丧失了,都成千人一面了,就会进入模式化的怪圈,可能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对针对孩子了,更多的是在面对家长,让他们观念转变,他们认识能够转变。
何韵兰:今天《中国教育报》的记者也在现场,待会儿叶蕾蕾老师来了以后还会讲一些。现在教育改革跨的步子很大,决心很大,教学研究改革8次,但是教育部很多号召下到底下去,有很多的阻力,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配合教育,刚才胡晓佩讲的一些东西,有一点很准确,我们开始了美术界和教育界联手,原来我们就看宝塔尖的上半部,从来不看宝塔尖的基础,有的时候当美术专家出来讲一些话,人家把你当专家,有一些东西,在教育界的听起来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比如考级闹了半天还是地方美术院校的一些领导提倡出来的,很奇怪,因为当时是觉得我们学院要招收考生,然后有人提出来,在没有录取的考生之外再来个考级,这样的话,老师就知道什么时候这些考生接近美术学院的标准了,后来有人发现这是一个商机,然后就竭力往外推,直到推到了幼儿身上。
[上一篇:如何评价少儿美术作品
] |
||||
|
||||
[下一篇: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 ] |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