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资金来源决定市场前景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凯夫斯指出,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企业就将艺术品视为对抗通货膨胀的有效对冲工具。在适当的时候,企业也会将艺术品卖出,以实现资本利得。马托瑞拉的研究也证实:“上世纪80年代,就有1000多家美国公司在从事艺术品的收藏活动,他们在一些区域市场上购买的当代绘画作品,已经占到了市场总销售量的50%。企业的收藏行为通常开始于企业利润丰厚,现金流充足的时候。而在企业经营的困难时期,或者企业控制权发生变革的时候,企业通常会出售这些艺术品。”
企业在艺术市场上投入的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企业积累的闲置资金;第二则是企业不断产生的“现金流”。这些资金的来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决定企业的收藏行为和艺术市场的前景。在艺术市场上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亿元的北京瑞宝赛博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邢继柱表示,自己购买艺术品的数量和时机,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现金流”情况,他决不会把事关企业发展前途的资金投入到艺术市场上。徐龙食品集团董事长徐其明则坦诚地说:“这么大的企业,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个三长两短呢?万一有个需要,死钱就应该变成活钱。”
企业入市的资金来源情况使得我们对企业收藏的前景,以及由于企业入市而给艺术市场所造成的影响都不持乐观态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运作良好、资金充裕的背景下,抱着各不相同的动机入市的。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很有可能会由于日后的经营不善、资金短缺、高层易帅和企业政治等诸多原因而将艺术品大规模地出售变现。不仅如此,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一种难以有效规避的系统性风险。因此,一旦经济环境稍有变化,实际上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预料到,当许多企业大规模地抛售艺术品时,将会给艺术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和巨大冲击。
当然,企业收藏与企业家收藏实际上是两种大不相同的收藏行为。尽管对于许多民营企业而言,二者的区别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我们承认,作为个人行为的企业家收藏显然无可厚非,但是,像某些企业那样在艺术市场上不计成本、一掷万金、哄抬价格、醉心炒作的举动,无论是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言,还是对整个艺术市场来说,都是不负责任和前景堪忧的。
[上一篇:中国影像收藏风生水起
] |
||||
|
||||
[下一篇:敦煌国宝是如何外流的? ] |
栏目动态
艺术
设计
学习
美考
博客
BBS